“Not everything. Not yet.”

本文涉及大量《蝙蝠侠 – 黑暗骑士崛起》剧情,如果你还没有看过,请不要读下去。为此我在下面特地安排一张图作为剧透隔离墙。

没记错的话,除了《复仇者联盟》,诺兰的蝙蝠侠系列是我唯一看过的美漫超级英雄电影。所以,我大概没办法拿它去和其他超级英雄电影进行横向比较,不过 TDKR 和 TDK 给我的享受已经足够让蝙蝠侠系列成为我的最佳电影清单之一了。

我目前一共看了两遍 TDKR (现在回头来看,如果上一部 TDK 有在内地上映,说不定是会去电影院看三遍的,不过当时也没有现在的心境),第一遍是七月底在台北美丽华大直影城,两遍都是 IMAX.

记得第一遍刚看完,我在美丽华的无印良品里发出这么一条微博:”At the middle of it I thought it could be THE ULTIMATE MOVIE. Could have been. Awesome still.” 这主要是来自于两点:第一当然是对于后三分之一的剧情的失望,无论是反角的突然变弱还是反转,都过于狗血和似乎有点恶俗了;其次可能是在立意上:在影片过一小时的时候,剧情把蝙蝠侠和高谭逼到了真正的绝境,而此时的 Bane 也几乎展示了一个黑暗反派的极致。之前的段落探讨的主题一个个都引人入胜:善/恶、贫/富、平等/自由、绝望/希望、规则/体制/革命、暴力/恐惧、牺牲/爱。尤其是,这些主题不是浅涉,而是直接通过 Bane 极富戏剧性的台词在宣讲。我有点期待它可以继续发展下去,成为一部“终极的电影”,让反派成为终极的反派,让对以上主题的拷问都坚持到底。

有点遗憾,这种期待落空了。落空的最初迹象也许是蝙蝠侠爬出天牢的段落:首先那个不用绳子的理论没法100%让我信服,不过说得圆,姑且算了(其中还衍生出恶搞说法,即石块间的距离比绳子长才会永远跳不过去);对我的致命打击是镜头对爬出天牢的描述:跳过石板后,直接就跳到了爬出洞顶的镜头,对这个片子中最重要的一段“Rise”竟然没有进行浓墨重彩的特写——这种敷衍的安排是影片给我的第一个落差,它给了我心理准备:诺兰不会给我想要的东西了,他没有那么 hardcore(当然,之前诺兰的片子也足以说明他并不是一个很 hardcore 的导演)。之后自然就是 Bane 在决战中的速败和大 Boss 另有其人的逆转这两个更让人难以接受的剧情了。前者制造了和观众的期待相比太大的差距(记得片头那场厉害的空中任务吗?Bane 之后的作为再也没有超越它。),后者则给了我一个“原来你还是底气不足,竟要靠这种剧情上的意外来拯救可看点”的印象。当然,今天看来,如果当初也是这番大动干戈地去看 TDK,会不会也会对其中的炸船情节觉得“假”呢?难说了。无论如何,TDKR 后三分之一虎头蛇尾,似有公论。

前不久在五角场万达看第二遍,座位舒服多了(在台北时坐前三排,看不清楚),音响也更好,座椅推背感十足。在把所有的包袱、台词中的伏笔捡起来之后,也有了更完整的体验。比第一遍略好,因为仔细看明白剧情后,其中的一些安排显得合理了起来。比如 Bane 的速败,其实是因为蝙蝠侠在天牢里习得了“怕死最重要”和“Bane 的头遭到了严重损坏所以必须带着面具”两条锦囊之后,在决战中采取了无耻的只打脸战术,于是在打破对手的面罩后马上取得胜利。当然,片子还是有很多无法解答的地方,比如 Bane 如何可以让人死心塌地付出生命为他服务(这个设定已经超越了小丑,但电影的剩余部分却丝毫没有展示出他的这种魅力);蝙蝠侠爬出天牢后如何回城(桥都断了);Wayne 的股权被夺后为何对其中的获益者予以毫无保留的信任,等等。所以两个半小时不是太长,而是仍然太短。

关于 Bane 关于社会和人性的观点,其意识形态,及和小丑的区别,也看了很多豆瓣上的好文章了,在这里也不多说了。这些可能都是 TDKR 未能超越 TDK 的元素。补看了 Batman Begins 后,我也觉得影子联盟这种漫画设定确实是剧情的掣肘(喂这本来就是漫画好吗!)。还想提一下的就是,我为了不受剧透影响,看 TDKR 前几乎不知道任何关于影片的信息,所以当片尾字幕的 starring 中出现 Tom Hardy 时,我非常惊讶,在想 Tom Hardy 演了谁?想了半天,想不会是 Bane 把?演员表出现才确认。只有惊叹,演员为电影居然可以在外形上作出如此巨大的变化,佩服之极!另外在片中看到越狱两张熟脸(Reggie Lee 和 Wade Williams)也挺有喜感的,想到上集的 William Fitchner,还真巧 。

流水帐就先写这些吧。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